改革调研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调研 > 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

人民法院报整版刊发!南京六合:79条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可“量化”
日期:2021-02-01 浏览次数: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2020年10月30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法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1+5”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体系,提出79条具体措施,首次以体系化标准化方式对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量化”。

“营商环境的软实力,必须以法治良好的硬措施来支撑,只有把依法服务发展落实到经济运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筑牢营商环境的基石,才能使六合成为营商环境的新高地、企业投资兴业的优选地。”六合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薛枫说。

“1+5”体系“画”出服务“施工图”

“这起借贷纠纷对公司影响特别大,如果不是法官帮忙,公司估计是挺不过去了!”南京某集团公司董事长鲁俊波(化名)来到六合区法院,给执行法官送来锦旗,“我从亲身经历体会到,企业顺利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司法的保障。”

注册资金3000万元,年税收800余万元,正当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时,一起1450万元借款的纠纷打乱了企业发展的步伐。六合区法院执行法官综合运用执行和解、“债转股”、司法强制拍卖、第三人代履行等执行措施,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重获生机。

“被执行人企业受到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生产困难的,无法及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法院要积极引导,为陷入困境企业缓解债务压力、恢复正常生产创造便利条件。”执行法官许亮亮说,“这是我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胜诉权益兑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的明确要求。”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涉及司法工作的方方面面,党委、政府和上级法院都有一些目标要求,但基层法院的法官应该怎么做?六合区法院对接顶层设计,出台“1+5”服务方案,为法官画出“施工图”——“1”是指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司法工作融入全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5”是指围绕企业关注的诉讼服务、产权保护、司法周期、胜诉权益兑现、企业救治与退出五个方面,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形成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体系。

“这是我院转变观念,紧盯目标与群众需求,主动服务六合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之举。”薛枫说。

“这个制度设计体现了三项创新。”六合区法院副院长沙文忠为记者详细解读:一是内容标准的创新。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司法的内容,围绕省、市法院和党委、政府要求及群众需求,立足基层法院的职能定位,对接上级关于营商环境的顶层设计,将制度细化落地。二是实务操作的创新。围绕世界银行和上级的考核指标,针对“执行合同”“保护中小投资者”“办理破产”,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并细化为79条司法措施。比如,对办理“执行合同”,方案从压缩解纷时间、推进繁简分流、降低解纷成本、司法助力效率提升等方面进行明确,便于法官“按图施工”。三是系统推进的创新。“1”是总纲,“5”是子文件;前4个文件是“执行合同”指标的分解,后1个文件是“办理破产”指标的具体实现。这三项创新涵盖从审判到执行的全流程,并将司法工作的能动性、多样性与服务性相结合。

“有了这个文件,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目标告别‘大而虚’,有了具体的评判标准,法官也知道该如何做。”薛枫说。

紧盯需求“跑”出审判“加速度”

2018年,六合区法院创设的“群众减诉工作法”获全市法院“十大基层创新”。两年多以来,六合区法院一直不断擦亮工作品牌:在全区各街镇、金牛湖风景区等地设立巡回审判点33个;在145个村居设立法官工作室,选派14名优秀法官担任社区“法治副主任”;抽调20名青年法官组建法官宣讲团,共开展巡回审判315场次,旁听群众1.5万人次,开展法律宣讲99场次;通过委派、诉中委托等非诉程序化解纠纷5471件。

“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企业关切,在优化纠纷预防、优化多元解纷、优化诉讼立案和优化分调裁审四个方面,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务。”六合区法院副院长周庆兰说。

疫情期间,六合区法院又通过官方企业微信号为涉诉企业提供便利。“2020年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共开庭155场次,送达文书500余份;执行局通过线上汇款的方式向149名工人发放工资款524万元,真正把方便送给了群众。”周庆兰介绍。

建立完善互联网法庭新机制,不断满足群众新需求。走进六合区法院,不仅能感受到信息化的元素与气息,更能体验到整个诉讼方式的智能再造。“网上案件网上审”,当事人在网上便可完成受理、送达、调解、证据交换、庭前准备、庭审、宣判等一系列诉讼环节,随时随地进行诉讼活动。2020年,六合区法院在线庭审率达17.35%,网上开庭数量位居全市前列,运用“江苏微解纷”平台共受理调解案件2387件,调解数量和成功率均为全市第一。减少奔波,减轻诉累,网络创新助推司法便民,打通了现实时空阻隔,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2020年,六合区法院还积极探索繁简分流改革试点,立足全周期,节约企业解纷时间,围绕一个案件审判执行的全过程,从诉前调解、立案、审判、执行等全流程压缩周期,缩短解决纠纷时间,让审判提速。2020年,六合区法院办结涉产权案件纠纷1709件,同比增加6.2%;平均审理天数为56天,同比下降5.7%。

破解难题“服”出吸引“磁效应”

每一个案件都是营商环境“大厦”的一块砖,对每一个办案法官都是一次实践检验。

半年前,天津某公司与利德公司发生加工合同纠纷诉至六合区法院,原告申请对被告名下价值2800万元的财产进行查封冻结。

“法院冻结的两个银行账户给公司日常经营带来困难,员工工资无法正常发放,各种代扣费用无法正常拨付。”利德公司向法院提出变更保全措施的申请。然而,天津某公司拒绝对银行账户予以解封。

该案涉及金额较大,如何在平等保护的基础上遵循相关政策,对处于正常经营状态、有发展前景的债务企业,避免因保全方法适用不当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执行法官在多次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在利德公司提供1200万元现金和案外人一处不动产担保的前提下,为利德公司解封了账号,保证了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下这个决心,其实不容易。”执行局局长夏雨说,“既要对当事人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避免因变更、解除保全措施激化矛盾,还要尽可能为被保全企业预留必要的流动资产,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

这样的案件并非个例,它折射出六合区法院法官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破解难题的司法理念。六合区法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胜诉权益兑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坚决避免因采取措施不当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只有提供暖心的服务,营造一流法治环境,才能增强企业家创新投资的信心。”薛枫说。

六合区法院出台文件,在司法规则层面为产权保护筑牢堡垒;狠抓营商环境的工作落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济主体,积极促进民营经济纠纷多元化解,为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司法新动能。一系列联动大招和取得的成就,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投出“信任票”,让企业家吃下安心谋发展的“定心丸”。

既要让民营企业家“放心投资”,还要让企业“留得住”“活得好”。六合区法院大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让民营企业获得法律的“硬核”保障。一年来,六合区法院深入开展专项执行行动,累计受理涉企业执行案件1740件,执结1642件,实际执结率为51.4%,执行到位金额3.2亿元,执结率居全市基层法院第一。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许多企业发展遇到困难,六合区法院深入开展涉疫企业法律问题研究,妥善处理因疫情引发的合同违约、企业债务、企业破产等案件,积极为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有40余起涉疫企业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破产重整“破”出进退“新平衡”

2019年6月28日,六合区法院批准南京精之源公司申请的破产程序终结。至此,这起跨度近三年的破产案顺利结束。

南京精之源公司系食用油加工企业,截至破产受理日,债权人数近7000人,破产债务达1300万元,企业没有不动产资产,仅有部分半成品、成品、种植的小麦及少量破旧机器设备。

六合区法院穷尽手段查询财产线索,最终清偿率达到26%,最大限度保障债权人权益;通过集体授权代表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模式,为全市法院破产审判提供示范。该案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南京法院“十大破产案件”。

“僵尸企业”已经失去了自身的造血功能,却依赖“输血”维持“僵而不死”的状态,占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大量宝贵的要素资源。“只有加快出清,才能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薛枫说。

把破产审判置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局中谋划,当救则救、当清则清,六合区法院清晰定位破产审判的新坐标。

然而,无论困境企业的市场救治还是“僵尸企业”的清理都绝非易事,涉及法律关系多维、利益主体多元、矛盾纠纷尖锐等一系列难题,是一场对“生病”企业的综合性会诊、全方位救治,是“清”与“退”的审判艺术。

要加快出清,就不能墨守成规。

针对近年来破产案件增多的现实,六合区法院制定企业救治与退出的行动方案,按照“分期分批、先易后难”的原则,尝试采用“集中+简化”模式,在法律框架内简化程序环节,简化审查流程,加快审理进度,有12件案件仅用3个月时间就全部终结。

快行还需要减负。从2017年开始,六合区法院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网上送达。探索用执行手段查找控制破产财产、用执行程序确定财产处置,运用淘宝拍卖、协商转让、比价出售等多种方式处置破产财产。

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