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区人民法院牢牢把握“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板凳法庭”特色品牌,着力发挥“板凳法庭”的效能,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家门口”式司法服务。
化解矛盾“小板凳”

提起“板凳法庭”,马头山村的村民无不拍手称赞。
两年前,村里张家兄弟二人因为哥哥家砌砖封院子而闹得不可开交。两方的房屋和院子紧紧相连,哥哥为自家方便砌起了砖墙,弟弟以排除妨碍为由向六合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板凳法庭”开进了农家院,弟弟指着哥哥门口的路说:“这条路我走了几十年了,凭什么不让我走……”哥哥则走到弟弟院子里,指着另一侧道路喊道:“你从这儿走不就行了,从这儿走!凭什么一定要走我们家门口……” 原被告不时离开板凳走到院子里,一一指认给法官看现场情况。
了解来龙去脉之后,承办法官将两兄弟叫到一起,耐心开解,最终兄弟二人握手言和。
“多亏这个板凳法庭帮我解开了心结,把话说开了,其实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张家大哥在法官的一番调解后,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开来。
“我多从情理入手与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加强与当事人的情感联结,在法律框架内找到触动当事人对于法理、情理的平衡点,这样才能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实现矛盾纠纷的彻底化解。”面对村民的点赞,法官徐传洋谦虚地表示。
便民利民 “小板凳”

“现在开庭!”在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当事人王某家中,一场特殊的庭审正在进行。被申请人二十多年前从家中离开后一直未归、与家人再无联系,现在被申请人儿子王某向法院申请宣告被申请人死亡。考虑到当事人身体不便,该案承办法官和书记员决定拎包进村,在村民们的见证下查明案件事实并宣告被申请人死亡。
“法官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板凳法庭’为申请人提供便捷的司法服务的同时,也减轻申请人的诉讼成本,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在程桥人民法庭工作了三年的法官徐伟这样说。
勘验取证“小板凳”

现场调查、实地勘验是充分了解案件情况、还原事实真相的重要方式,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具体实践。
“板凳法庭” 秉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精髓,从不就案办案、机械办案,而是熟悉案情、一案一策、注重调解,程桥法庭的法官们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
80岁庞奶奶因被路面突出的窨井盖绊倒而摔伤,庞奶奶及家属认为,窨井盖突出,门前单位和交管部门有管理责任,于是一怒之下起诉了交通运输局等四个部门。
承办法官觉得,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现场勘测才能深入具体地了解案件实际情况,准确查明案件事实,同时也能借现场调查的机会倾听当事人的意见,为纠纷的实质化解奠定基础。
一个移动国徽、几张小板凳,为了明确案件事实,把矛盾纠纷靠前化解,法官将这样的简易法庭搬到案涉现场,法官现场进行查看,几方坐下来面对面沟通。
在承办法官徐传洋看来,公共设施往往牵扯多方关系。作为法官,在工作中应该尽可能的踏勘现场,找全责任单位(人),让该负责的都能承担后果和责任。全面了解客观事实,使相关诉求有理有据,同时,也可避免被不全面的陈述所误导,当事人才能对判决结果心服口服。
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办理,每一次耐心细致的说理,都是司法公正与诉源治理的深度融合。“板凳法庭“改变过去坐堂问案的做法,把法庭开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让办理结果在最短时间转化为社会治理效果。该工作模式获评全市政法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优秀项目之一,相关做法多次被《人民法院报》报道,并被最高人民法院及共青团中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