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法院

请稍候,正在加载页面……

详情

首页法院党建法院文化详情

办案故事会(张杰) | 金融账本里的“人心温度”

发布日期: 2025-11-07 浏览次数: 15

summernote-img


作为金融商事审判庭,民二庭的职责是优化营商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的安全与效率。这些宏大的词语,最终都落在我们每日经手的案件里——从常见的买卖借贷,到复杂的股权与破产纠纷。然而,回望这些年,最让我反复思量的,却往往是那些最不起眼的“小案子”。它们在法律的天平上或许轻如鸿毛,对于身处其中的当事人而言,却是压垮生活的千钧之重。我见过他们眼中的困顿,也感受过他们心底的期盼。正是这些案件让我时刻警醒:我们的判决,书写的不仅是数字与法条,更是与之息息相关的人生。而我所能做的,便是在每一次裁量中,既守住法律的底线,也留下应有的温度。

那天,老王和他闺女走进法院,嗓门发颤地说:“张法官,这账您算得透亮!我们是被告,可这公道,我服!”锦旗上“案结事了,清正廉洁”简简单单几个字,却映得我心里发热。一个被告能真心实意送来感谢,这份认可,比什么都重。

我第一次见到他俩,老金把一沓泛黄的借条“啪”地拍在桌上:“2012年你水厂快撑不住,我拿出49万救急,十年了,连本带利不该清吗?”老王脸涨得通红,梗着脖子回击:“天地良心!我早还清了!你现在翻旧账,是不是坑老邻居?”

两人是几十年的老朋友。2012年,老王和女儿开水厂周转不开,找老金借钱。2014年对账时还欠45万,重签协议,老王担保。可十年后,老金说还欠43万本金加13万利息,老王却咬定早已还清。更麻烦的是,他们搬来的凭证堆成小山,却越理越乱——2016年的监理费、2017年的工资、2018年的工程款,全都混在转账里,没备注、没日期,像一团乱麻,扯也扯不清。

我翻着那些流水单,心里想:如果只盯着“借款”判,案子能结,可后面的工资、监理费还会继续闹上法庭,两人的疙瘩只会越系越紧。我们做法官的,眼里不能只有数字。老百姓来法院,要的不只是一纸判决,而是把那些“掰碎骨头还连着筋”的烦心事,彻底了断。

那段时间,我办公室的灯常亮到深夜。光是喊两人来对账,就来了三回。桌上铺满票据,微信记录一页页翻看,银行流水一笔笔核算,眼睛看花了就揉一揉继续。有几笔转账,双方对款项性质,争得面红耳赤。我没急着断,让他们回去找证据,下次再来。账目渐渐清晰,可金额仍有差距,双方再次僵持。

第四次见面,我没先讲法条,而是摊开一张写满数字的明细表,像拉家常似的开口:“老哥俩,今天咱不算硬账,算三笔心账。”我指着红圈说:“这是‘钱账’,还差4万没对上。可官司再打下去,诉讼费、律师费又得几万,值吗?”接着我拿起《民法典》,点着借款合同说:“这是‘法账’,法律在这,证据在这,责任跑不了,咱得认。”最后我看向他们:“最要紧的是‘情账’。几十年交情,你帮他救急,他替你出力,那是多大的情分?现在为这笔糊涂账,信誉砸了,名声坏了,以后谁还敢和你们打交道?这笔账,可不划算呐。”

话音落下,老王深深叹了口气,把头埋进粗糙的手掌里。调解室静得只剩钟摆声。过了一会儿,老金抹了把脸,低声说:“老哥……我让一步。”老王猛地抬头,眼里带着血丝:“行!我认20万,所有账一笔勾销!”签协议时,他握笔的手很稳,写完长舒一口气:“这回心里亮堂了。张法官,我服!”看着两人并肩走出法庭,我也松了口气——原来,金融案子里,解开人心的结,比算清数字的账,更有分量。

老王的案子刚结不久,我收到一份特殊的12345工单。不是投诉,是表扬,写着“张杰法官态度和蔼可亲、工作耐心细致、不辞辛苦,为了更快结案加班加点,要求表扬”。再看署名,我怔了一下——是老刘。一个星期前,他还在电话里冲我喊:“判得不公,我要上诉!”

老刘的案子复杂又磨人:十几张借条、上百万转账,夹杂现金交付,每笔利率、还款期限还不一样。核流水时,我发现有几笔借款来源可疑。我要老刘提交征信报告,一页页对着时间、金额核实,连续两晚八点多还在和他通电话。最后认定其中几笔来自金融机构贷款,合同无效,利息也不能照借条算。结果一出来,老刘比预期少拿了十几万。

电话里,他情绪激动:“我帮朋友才去贷款,现在利息要我背?这不合理!”我没有打断,等他缓下来才说:“老刘,我理解你的心情。可贷款转借,法律确实有规定。这次是吃了亏,但也长了教训,以后帮人就能避开这个坑,是不是?”渐渐地,他语气平和了下来,最后说:“张法官,我懂了,你不是为难我,是法律只能这么判,我尊重法律的判决。”后来,他不仅接受了判决,还特意打来表扬电话——其实我只是尽了本职,但老百姓的这份理解,比什么荣誉都暖心。

刚接触金融审判时,老法官告诉我:“金融案子看着是数字,其实都是人心。”那时我一心要把法条吃透、把账算准,以为不判错就是好法官。可经历越多越明白,好的审判,既要算法理账,也要算人心账——熬夜核流水,是不让老实人在数字里吃亏;反复调解,是不让交情被一笔糊涂账压垮;耐心释法,是要让人心服、更心暖。

我经手的金融案件,大多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装着最真实的人间冷暖。有人为救急借钱却反目成仇,有人想帮朋友却误踩法律红线,也有人最终在理解中解开心结。而我能做的,就是在数字与人心之间,既守住法律的尺度,也传递司法的温度。

未来,我还会继续走在金融审判这条路上,算清每一笔账,暖透每一颗心。而我们坚守的也从不止于白纸黑字的规则条文,更是在守护一份滚烫的信任——那是老百姓对公平正义最本能的托付与期盼。这份信任,是司法工作的灵魂,让我们在每一次裁量中都心怀敬畏,在每一次坚守中都传递温度,让法治的光芒照亮每一个人的心间,守护好万家灯火里的安稳与希望。

正文结束
来院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