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法院

请稍候,正在加载页面……

详情

首页新闻动态图片新闻详情

【办案札记】找到人,更要打动心

发布日期: 2025-11-07 浏览次数: 11

summernote-img

“我儿子?你们找不到他的!”

“砰”地一声在我面前关上,杨父这句带着强烈抵触的话,让这起5.4万元的货款执行案,在初秋的冷雨里显得更加迷茫。申请人韩某的期盼,被执行人杨某的“人间蒸发”,都沉甸甸地压在我心头。

案子源于一对熟人朋友之间的生意。韩某给多年相识的杨某供货后,5.4万元货款迟迟未能收回。判决生效,杨某却拒不履行。我一查心便沉了下去:名下房、车、存款一概全无,人更是联系不上,还有多个关联案件缠身。

“人财两空”是执行中最棘手的局面。线上查控一无所获,我们便用“铁脚板”一遍遍走访杨某的老家。多次扑空后,终于见到了杨父,却只换来一句“你们找不到他的”和重重的关门声。线索,似乎在这里断了。

但我们没有放弃。走访中,邻居一句“他爸在城里还有房”的闲谈,像黑暗中划亮的一根火柴。我们立刻转向,查询杨父名下的房产,果然在城区锁定了一处地址。

突击上门,无人应答。正当失望之际,同行的法警低声说:“房法官,看那边!”——小区路旁,那辆我们寻觅已久的车辆静静地停着。

“扣车吗?”韩某急切地问。我略一思索:“扣车不如等人。车在,人总会回来。控制住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寒雨中的蹲守考验着耐心,但当杨某的身影终于出现时,所有的等待都值了。依法将其拘传至法院,我们以为看到了曙光。

然而,在调解室里,杨某双手一摊,态度强硬:“没钱,你们拘留我吧。”局面再次陷入僵局。

当一条路走不通时,必须寻找新的路径。

我想起村里那栋气派的老宅,和邻居口中“杨父有钱”的说法。或许,突破口还在那位态度抗拒的父亲身上。

再次登门,我不再是简单的询问,而是真诚的沟通。“老爷子,您可能误会了。这钱不是赌债,是韩老板实打实给您儿子供了货,该付的货款,是受法律保护的正经债务。”我耐心地释法说理,看着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又继续道,“杨某还年轻,如果因为这事上了失信名单,将来寸步难行。您今天帮他一把,是替他担了责任,也是给他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长时间的沉默后,杨父终于叹了口气:“我跟你们去法院。”

调解室里,杨某看到父亲突然出现,脸上的倔强瞬间动容。在老父亲的劝说下,他第一次吐露实情:债务缠身,收入微薄,让他感到绝望。

“我们不是来逼你走入绝境的,而是帮你找一条出路。”我抓住时机引导双方,“我们一起算算,你每个月最多能承受多少?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我们一遍遍核算,在申请人的谅解与被执行人的现实困境之间反复协调,最终拉近了双方的差距,达成了分期付款的执行和解。杨父出于对儿子的关爱与对法律的信任,自愿为这份和解协议提供了履行担保。

当韩某冒雨送来锦旗时,他感慨道:“房法官,谢谢您!不仅追回了钱,也没把我们这多年的关系彻底搞僵。”这句话,让我倍感欣慰。

这起小案让我深深感到,执行工作,查人找物是基础,但更深层的功力,在于洞察人心、修复关系。我们的目的,不仅是将判决兑现为真金白银,更是通过司法的智慧与温度,引导当事人从对抗走向合作,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这,正是“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最生动的实践。

正文结束
来院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