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法院以“便民诉讼”为价值目标,围绕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新期待、新要求,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出“板凳法庭”巡回审判方式,将法庭搬到老百姓家门口,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以来,“板凳法庭”开展巡回审判380余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2000件。普法宣传、诉源治理成效显著,受益群众近3.5万人次。相关做法多次被《人民法院报》报道,“板凳法庭”工作品牌被最高人民法院及共青团中央推广。
一、打造特色化工作品牌,拓展“板凳法庭”广度深度
一是建立实效机制。出台《关于推进“板凳法庭”巡回审判工作常态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导思想、适用范围、运行机制、职能延伸等,为法官开展“板凳法庭”巡回审判提供指引,推动“板凳法庭”巡回审判程序化、规范化。建立“板凳法庭”团队巡回审判工作台账,对巡回审判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总结,分析研判,推动“家门口”式司法服务实质化、常态化。延伸司法服务职能,出台二十三条便民利民举措,全方位、深层次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二是成立实干团队。专门成立“板凳法庭”审判团队,团队配备6名员额法官,4名法官助理,平均年龄不到35岁。将“板凳法庭”作为年轻干警历练平台,团队成员实行轮换制,鼓励年轻法官、法官助理轮流开展“板凳法庭”巡回审判,强化年轻干警群众工作能力。不断吸收优秀调解员进入“板凳法庭”团队,切实充实壮大解纷力量。
三是设立实用站点。根据各街镇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状况,科学合理设立23个巡回审判点,实现司法服务“村村通”,巡回审判点“全覆盖”。“板凳法庭”团队法官定期下村入户走访排查民情,针对当事人在边远地区、交通不便或者当事人年老体弱、行走不便、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提供上门立案、调解、庭审等“家门口”诉讼服务。
二、坚持实体化常态运行,放大“板凳法庭”示范效应
一是立案选案便民合理。窗口前移,在巡回审判点或者法官工作室推广网上立案平台链接,张贴立案指引,引导群众网上立案。涉老年人、残障人士、不方便上网者等特殊群体案件,开通绿色服务通道,优先进行收案登记,作为“板凳法庭”巡回审判的备选案件,切实减少特殊群体诉累。紧扣“三便”原则,以倡导性和禁止性双向标准,明确可以作为备选案件的情形和不得作为备选案件的范围,为“板凳法庭”开庭案件提供基本遵循。
二是矛盾纠纷高效化解。深化“小法庭、大调解”理念,注重调解结案,灵活运用情、理、法等多元调解方式,通过诉前调解、庭审调解、庭后和解多管齐下,促进矛盾有效化解。截至目前,“板凳法庭”已诉前化解家事、邻里、赡养等常见民事纠纷900余件。坚持以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为目标,对于标的额小、争议焦点不复杂的案件,能够当庭裁判的,力争当庭裁判并做好释法答疑工作。
三是普法宣传形式多样。加强“以案释法”,在审理社会影响较大、具有典型教育作用的案件时,邀请村民代表、乡贤等旁听庭审,并在案件调解或宣判后,结合当事人疑问及旁听群众提问进行判后答疑,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推进“法官进网格”,针对性开展法律指导,积极参与村居重大决策、乡规民约制定。“板凳法庭”团队成立青年干警宣讲团,常态化前往偏远地区开展法治宣讲,惠及群众1.8万人次。
三、强化全要素机制保障,支撑“板凳法庭”行稳致远
一是强化政治保障。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格局,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动成立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领导,研究出台意见。人民法庭党支部定期总结“板凳法庭”工作,将“板凳法庭”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要抓手,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板凳法庭”工作品牌获评全市政法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优秀项目。
二是强化组织保障。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等沟通联动,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突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村(居)委会达成巡回审判协作机制,村(居)委会在权限范围内就巡回审判案件的当事人、案情及其他涉案事项给予准确信息,保持沟通顺畅,同时配合值庭法警维持庭审秩序,确保庭审的安全规范。
三是强化激励保障。组织人事部门对“板凳法庭”团队年轻干警加强考察培养,为其积极争取业务培训、交流锻炼机会,同时在选人用人方面给予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