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法院

请稍候,正在加载页面……

详情

首页改革调研司法改革详情

喜报 | 从田间乡野到改革典型:六合法院“板凳法庭”案例获全市推广

发布日期: 2025-11-07 浏览次数: 155

一条来自田间乡野的司法创新实践,如今入选了全市司法改革的“典范案例”。近日,六合法院报送的《“板凳法庭扎根田间乡野”司法为民创新时代路径》案例,被收录于《南京法院司法改革典型案例选编(第二十七辑)》。这不仅是荣誉,更生动诠释了“法官多跑腿、群众少走路”的为民情怀。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法院程桥人民法庭牢牢扎根乡土、传承文脉,不断探索司法为民新路径,积极投身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基层善治之路。创新的“板凳法庭”工作法有效彰显了司法的人民性和温度,先后获评南京市政法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优秀项目,被《人民法院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并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和共青团中央官微的积极推广。

锻法为公,打造过硬司法品牌

程桥因古东周墓出土的生铁文物而闻名,蕴藏着“千锤百炼、刚正不辍”的文明基因。程桥法庭将铸铁的坚韧与司法的公正相融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铁法”司法文化。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锤炼过硬铁军。

法庭以“铁”的纪律规范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三个规定”等铁规禁令,依托支部党员大会、专题党课等载体加强党性教育,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司法为民、敢于担当的政法铁军。近年来,积极开展支部专题学习、廉政警示教育,党员干警参与率100%,队伍零违纪。通过开展送法下乡等活动,常态化走访人民群众,收集意见建议,切实提升司法为民实效。

二是创新解纷机制,打造过硬范例。

法庭探索“首案示范+靶向拆解”调解模式,高效实现“审理一案、化解一片”。近年来,程桥法庭针对房地产纠纷等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领域开展首案示范,并以此为基础在案件进入实体审理前,对其他同类案件进行拆解研判,做通当事人工作,使之达成调解协议或以撤诉方式结案。近年来,程桥法庭通过该模式共化解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等案件100余件。

三是压实工作作风,筑牢过硬根基。

程桥法庭秉持“铁法”精神,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司法工作,力求做到案件办理精准、程序规范、文书严谨,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尊重。近年来,法庭办案质效显著提升,上诉率、发改率等关键指标都有了明显改善,展现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司法公信力。

多元共振,奏响和谐司法乐章

程桥出土的东周编钟,以其精准音律和礼制内涵,成为中华法治文明的重要象征。法庭深入挖掘“编钟文化”中蕴含的秩序、和谐与法治精神,将其融入审判实践和多元解纷工作。

一是聚焦办案效果,提升司法公信。

借鉴编钟“一钟双音”之妙,法庭注重裁判结果与纠纷实际解决的统一,将“案结事了”、实质性化解矛盾作为衡量审判质效的核心指标,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共振。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协助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积极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纠纷,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平衡。

二是拓展“融合法庭”,强化诉调对接。

法庭着力打造集案件审理、纠纷化解、法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合法庭”,打通线上线下调解渠道,依托远程技术对社区、村镇开展调解指导。目前,程桥法庭已在辖区5个街镇实现“融合法庭”全覆盖,共与22个村居建立“融合法庭”联系点。程桥法庭为各街镇提供“订单式”服务,根据各街镇实际需求,开展专题授课、调解指导、提供意见建议等工作,拓宽“融合法庭”的功能,将其作用发挥到实处。同时,程桥法庭与辖区司法所建立调解员联合培养机制,由辖区司法所派驻人民调解员与法院特邀调解员协同开展工作,实现“驻庭调解+特邀参与”双向发力,既为调解员提供了调解技巧和调解能力的锻炼,又有效减轻办案压力,增强基层解纷能力。

三是推动法治宣传,浸润民心民意。

法庭结合本地编钟、水杉等文化自然意象,开展生动直观的法治宣传教育。程桥法庭常态化走进社区、学校开展法治宣讲,邀请人大代表、社区工作者、留守儿童等群体参观法庭、旁听庭审,助力群众法治意识提升,让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

板凳连心,搭建乡土司法新桥

程桥法庭创新推出“板凳法庭”工作品牌,借力六合乡村常见的长条板凳所承载的“共话共商、邻里和睦”文化意涵,探索出一条法情交融、贴近民心的基层司法新路径。

一是实现司法服务“全覆盖”。

为切实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程桥法庭在辖区内科学布局,设立巡回审判点10个,覆盖偏远乡村、城乡结合部等司法服务薄弱区域。建立巡回审判长效工作机制,由资深法官带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院落、集市广场等矛盾纠纷多发地,现场开展案件审理、纠纷调解与法律咨询服务。“法官多跑腿、群众少奔波”的工作模式,将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了“诉讼远、诉讼难”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是构建“五大机制”促调解。

以源头预防、多元化解为核心,构建并完善“五大调解工作机制”,从纠纷产生到解决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一是纠纷常态化摸排机制。联合村(社区)网格员、人民调解员300余人,每月开展一次全覆盖矛盾纠纷排查,共计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苗头隐患700余起。二是庭前深度调查机制。对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提前介入调查,全面掌握案件背景与当事人诉求,为后续调解奠定基础,由此化解的矛盾纠纷占受理案件量的40%以上。三是高效诉调对接机制。与综治、信访、妇联等部门建立联动平台,将适宜调解的纠纷及时导入非诉讼解决渠道,高效便捷化解矛盾纠纷。四是判后跟踪回访机制。对已审结案件,在判决生效后进行回访,了解当事人思想动态,疏导对立情绪,有效降低潜在信访投诉风险。五是履行情况督促机制。对调解成功或判决生效的案件,持续跟踪履行进度,对履行困难的当事人进行引导,保障权益实现。

三是打造普法教育新阵地。

积极推动“板凳法庭”成为送法下乡、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助力基层依法决策和乡规民约制定,广泛开展“以案释法”和法治宣讲,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同时,广泛吸纳退休干部、行业专家、乡贤等优秀人士20余人加入调解员队伍,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提前介入家庭、邻里等常见纠纷,力争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成讼”的目标。

正文结束
来院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