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处理土地纠纷总怕政策把握不准,听了法官的课后,连特殊群体的承包权益问题都清晰了!上周刚用上学到的知识,成功化解了村里两户人家的地界矛盾!”近日,调解员老张握着普法手册,对前来回访的六合法院“行走的天平”志愿服务队成员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支佩戴法徽的队伍,持续活跃在村社巷陌、校园讲堂、机关楼宇与企业车间,将法律“甘霖”精准滴灌至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以零距离服务织密法治“防护网”。

村街课堂让土地政策接地气
“土地承包合同到期后如何衔接?农户外出务工,家里的地该如何管理?”7月7日,程桥街道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村社干部、网格员、调解员们围绕“行走的天平”队员,接连提出实际问题。
“我们不妨从身边的案例说起。”民一庭庭长薛俊卫并未照本宣科,而是拿起桌上的村情台账,以某村村民李某为例展开分析:“李某外出务工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合同到期后希望收回却协商未果。处理此类纠纷,我们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核心原则是:在尊重合同约定、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依法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化解矛盾。”
他边讲解法条边剖析处理思路,将专业政策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实在话。7月7日至18日,十余场“土地课堂”覆盖辖区9个街道,服务队不仅系统解读土地承包、流转相关法规,更针对农户关切的“地界争议”“流转租金拖欠”等问题,梳理出“纠纷排查——政策解释——调解指引”的全流程工作方法,助力基层工作者握紧“法治标尺”。

校园普法向欺凌说“不”
“只有动手打架才算欺凌吗?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是否构成欺凌?”9月24日,六合区双语小学阶梯教室内,同学们围着刑庭法官李永超提出一连串严肃而好奇的问题。正值学校“友善周”,这场预防校园欺凌专题讲座,成为同学们期待的“法治必修课”。
“欺凌行为不止于动手,更隐藏在许多细节中。”李永超法官首先帮助同学们厘清认知误区,从“肢体欺凌”的推搡殴打,到“言语欺凌”的辱骂嘲讽,再到“社交欺凌”的孤立排挤、“网络欺凌”的恶意造谣传谣,他结合相关条款,逐一拆解其多种表现形式。为使大家直观感受危害,他援引教育影像与本地一起“因网络造谣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厌学”的真实案例,郑重提醒:“对被欺凌者而言,可能造成失眠、恐惧、厌学等后果;对实施者而言,轻则面临校纪处分,重则可能因违法而承担责任,甚至对个人未来发展造成长远影响。”
互动环节中,有同学询问:“目睹同学被欺负,心生畏惧不敢上前怎么办?”“准确记录事发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并第一时间向老师、家长报告,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帮助!”李永超还传授了“自保三要领”:避免单独身处偏僻角落、避免正面硬性冲突激化事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并及时求助。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认真记录要点,纷纷表示:“今后自己绝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欺凌,并愿意提醒同伴,共同成为友善校园的‘守护者’。”

家事指南解惑更暖心
“父母在子女婚后出资购房,离婚时房产如何分割?”“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后,对方拒不履行怎么办?”刑庭负责人赵凯走进辖区机关,一场婚姻家庭讲座让工作人员小王听得格外专注——此前接待群众咨询“夫妻共同债务”问题时,他常感解释不够透彻、精准。
“针对父母在子女婚后出资所购房屋在离婚时如何分割的问题,今年2月施行的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第八条根据不同情形作出详细的规定,实现了父母权益和配偶一方权益的平衡保护。”赵凯结合典型案例,把“共同债务边界”“藏匿孩子的法律后果”等热点问题,讲得清清楚楚。
提问环节更热闹。有同事问:“朋友遭家暴,想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却没有证据,咋整?”“报警记录、医院诊断证明,甚至邻居证言都可以!法院72小时内就会作出裁定。”赵凯话音刚落,服务队又递上《婚姻家庭法律知识手册》——里面不仅有法条,还有“保护令申请流程”“离婚财产分割清单”等实用模板。
“今后再处理家事咨询,心里踏实多了!”小王翻阅着手册后感慨道。此次讲座有效提升了机关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降低了群众维权成本。

企业课堂用工风险早防范
“员工入职超过一个月未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将面临何种法律风险?”“因经营需要调整岗位,员工拒绝时,企业应如何合法应对?”9月10日,在六合区“智汇六合”政策直通车第15次课程上,速裁庭法官王佺以“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范”为主题,为踊跃报名的辖区企业代表带来精准辅导。现场,企业负责人、人事主管纷纷提出高频疑问。
王佺法官以案释法,直击要害:“先看一个本地案例——某电子厂因员工入职3个月后才补签劳动合同,最终被判决支付未签约期间的双倍工资差额。”他随即切入法律核心,指出法律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订立书面合同,并设定了“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的强制期限。“这并非可择机履行的弹性要求,而是企业必须严守的法律底线。”他强调。
随后,他围绕劳动合同签订、岗位调整与合法解除三大核心风险点,结合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例如,一家机械厂在未与员工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将其从技术岗调至门卫岗并降低薪酬,法院最终认定该调岗违法,判决企业承担赔偿金。”通过对这类典型案例的解读,他将法律规定的“协商一致、岗位合理、待遇不变”等抽象要件,转化为企业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具体指引。
互动咨询时,有企业提及超龄用工的工伤保险覆盖难题,王佺法官当即提示可行路径:“建议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为超龄劳动者办理和缴纳工伤保险。此外,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购买商业保险,比如人身意外险等险种进行补充,以降低企业的用工风险。”
“这课解渴!案例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可以直接使用办法。”一位人事经理的感慨,引发了全场共鸣。
“基层是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关键的一公里。”六合法院副院长阮军勤表示,接下来“行走的天平”还将升级服务——为农村加开“老人防诈骗”讲座,深化校园“反欺凌+未成年人保护”专题,为企业定制“知识产权保护”课程,让法治服务精准对接村民、学生、职工、企业员工等不同群体的需求,把公平正义送到每一个人身边。这支“行走的天平”,正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传递正义——让法治不仅是纸上的条文,更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守护安全的“防护盾”,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为六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